砥砺奋进的五年,昆明滇池补水3年:珍稀 鸟类开始回归
滇池之所以能够摆脱长期以来的污染困扰,牛栏江—滇池补水这一工程功不可没。
在距离滇池170多公里的曲靖市牛栏江德泽水库,一条直径4米的引水隧洞,以23立方米/秒的流速,日夜不息地将这里的优质生态水送入滇池。被置换掉的滇池污水,则通过西园隧洞入沙河,最后汇入金沙江。
牛栏江—滇池补水治污工程提水泵站的功率、扬程等综合指标在亚洲遥遥领先,被业内称为“亚洲第一泵”。德泽水库大坝自运行以来,经历两次地震考验,关键指标远优于行业或设计要求。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于2013年底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已为滇池补水近20亿立方米,比一个滇池的水容量(15.7亿立方米)还多。
外地生态水不断注入滇池的同时,滇池自身水质也明显改善。2013年底以来,过去频发的蓝藻再未大面积爆发过;滇池外海主要污染因子监测值均呈下降趋势,氨氮、总磷浓度下降明显。
云南调水中心调水二处副处长胡清顺告诉澎湃新闻,按照目标计划,到2020年,滇池外海水质要达到Ⅴ类。从工程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已经接近完成这一目标。
此外,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还是昆明市的备用水源,2014至2016年累计向昆明城市应急供水1.15亿m³,结束多年来昆明市限时供水的状况。
2014年,昆明大旱,进入6月份,昆明主要的供水点云龙水库已所剩无几,昆明饮水告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派上了用场,断断续续向昆明供水3750万立方米,相当于昆明一个多月用水量。“如果没有这个工程,当时还真不知道如何度过难关。”胡清顺说。
胡清顺介绍,从远期看,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该工程还将承担向曲靖市供水的任务。
“滇池清则昆明兴”
作为中国六大淡水湖泊之一,滇池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曾是昆明人的水源地,如今四五十岁的昆明人都记得,小时候的滇池清如眼眸,吃水直接取自滇池,根本不需要净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填湖造地和周边不断冒出的工厂,这颗“高原上的明珠”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2000年以后,呼吁治理滇池的声音开始引起政府的主意。在昆明,一直流传着“滇池清则昆明兴,昆明兴则云南兴”的说法。
云南水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牛栏江滇池补水公司)副总经理付永春介绍,在官方的规划中,要从根本上改善滇池水质,“环湖截污是根本,外流域调水是关键”,两者同步推进,相辅相成。
付永春说,在确定从何处调水的问题上,云南曾考虑过三个方案,分别是从金沙江乌东德、南盘江柴石滩和曲靖牛栏江取水。经过调研,发现从金沙江调水距离太远,而南盘江的水质与要求尚有差距,最后圈定了牛栏江。
牛栏江是金沙江右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昆明市官渡区小哨境内。专家组调研认为,牛栏江干流云贵界河以上河段落差大,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是作为滇池补水工程的最优选项。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控制性实验场地工程于2008年底开工建设。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水源工程德泽水库于2012年9月18日下闸蓄水,2013年12月28日工程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工程运行至今,没有发生一般以上安全事故。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从德泽水库取水,经干河泵站提升,至输水渠道注入盘龙江,最后汇入滇池。
如要滇池清,源头的水质安全至关重要。
付永春提供的数据显示,干河泵站取水口和输水末端的监测表明,2014—2016年工程供水年均水质为Ⅱ类,达到工程调水水质目标要求。在完成的72站次监测中,水质达标率100%。
经历两次地震后大坝运行依然良好
6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曲靖市沾益区德泽乡,这里是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源点——德泽水库所在地。
枯水期的德泽水库,大坝裸露出厚实的体格,牢牢将牛栏江截住,强劲有力。
德泽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类型,最大坝高142.4米,坝顶长386.9米、坝顶宽12米。
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导流泄洪隧洞、发电放空隧洞、坝后电站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790米,设计洪水位为1791.49米,总库容为4.48亿立方米。
虽然总库容无法跟大型电站相比,但在引水工程领域,这样的规模并不多见。站在坝顶向上游坝坡望去,巨大的蓄水量让人眩晕。
德泽水库大坝填筑量520万立方米,从2010年3月开始填筑,用了20个月完工。2012年9月18日,德泽水库顺利下闸蓄水;2013年10月30日,德泽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90米,相应库容4.16亿立方米;2013年12月6日,德泽坝后电站通过启动验收,实现并网发电。
付永春跟进了大坝建设的整个过程。他说,工期的高效并没有让质量打折,从大坝运行的这几年看,几个关键指标都远远优于设计或行业标准。
他介绍,运行四年多来,大坝沉降量为1.25米,为坝高的0.9%,低于常规要求的1.0—1.5%。另一个关键指标是渗水量,设计要求的渗水量为45升/秒,通过这几年运行监测,大坝平均渗水量仅为27升/秒,且远低于国内同级别大坝允许渗水量330升/秒的标准。
比这些指标更直观的是,大坝在两次地震中的表现。
比这些指标更直观的是,大坝在两次地震中的表现。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时,距离震中120多公里的德泽水库大坝观测仪器—强震仪也监测到了地震波信息。
地震后对大坝进行巡视检查,发现无异常,各水工建筑物运行正常,经受住了考验。
地震发生时正值主汛期,大坝不仅安然度过地震,还顺利为下游地震灾区拦截洪水5600万立方米,为下游灾区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抢险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5年3月9日,距离德泽水库只有60公里的嵩明县小街乡又发生4.5级地震,大坝同样也顺利经受住了考验。
高质量背后有着常人看不见的付出。
付永春说,为了减少填筑坝体的自然沉降量,坝体填筑中严格施工工艺,采用大型机械设备,确保坝体每层石料填筑质量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
为了减少大坝面板混凝土裂缝,保证面板混凝土质量,施工中采用了很多办法,例如为降低混凝土的入仓温度问题,甚至从40多公里外的宣威市运来冰块,作为降温使用。夏季白天气温高,只能夜间施工。由于工期紧,工人们往往通宵作业。
“一天抽掉一台宝马车”
除起点的德泽水库外,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另外两大组成部分是,最大扬程为233米的大型地下泵站和总长为115.85公里的输水线路。
从德泽水库引来的水,需要经过泵站提升到一定高度,从出水池进入输水线路,经输水线路流入盘龙江,由盘龙江穿过昆明市主城区最后进入滇池。
干河泵站位于曲靖市会泽县田坝乡和昆明市寻甸县河口乡交界的干河村附近,采取单级单吸提水方式一级提水,安装4台机组,水泵单机功率22.5MW(兆瓦),总装机90MW,设计扬程(水泵能够扬水的高度,是泵的重要性能参数)221.2米,最大提水扬程233.3米。
牛栏江—滇池补水公司高级工程师高昌俊告诉澎湃新闻,从功率、总装机量和扬程等指标综合来看,干河泵站在亚洲尚找不到第二家,也因此这里被称为“亚洲第一泵”。
高昌俊说,当初根据工程需要设计了相应的装机容量等指标,经过招标由哈尔滨一家机电公司参与研发,等到水泵生产出来后,才知道在亚洲“独一无二”。
从干河泵站地面副厂房乘坐电梯,不到1分钟即可到达地下110米深主厂房,这里仿若另一个世界。湿冷的水气扑面而来,三台水泵(3台运转1台备用)发出的巨大的声响,让人的耳膜有刺痛之感。
高昌俊说,除了每年一个月大检修期,水泵都在日夜不息地运转,工人们常年也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
3台水泵以23立方米/秒的设计流量,源源不断地将从德泽水库引来的生态水,提高200多米到达地面出水池,然后进入输水线路,接着跋涉115.85公里后汇入盘龙江,最终流入滇池。
在整个工程中,输水线路是难度最大的一项。总长115.85公里的输水线路,主要由隧洞、箱涵及明渠、倒虹吸、渡槽等组成,其中隧洞有10条,长104.52公里,占线路总长的90.23%,最长隧洞——大五山隧洞长达36.04公里。
由于隧道较长,碰到的各种地层较多,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加之施工供电推进异常艰难,对工程进度是极大考验。
牛栏江滇池补水公司输水线路管理部经理龚熙桥介绍,施工之前的地质勘测数据显示,输水线路隧洞中,Ⅲ级围岩占据50%,Ⅳ级和Ⅴ分别占20%。
按照隧道设计规范,围岩级别越高,岩层越不稳定。Ⅲ级围岩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坍塌,而Ⅴ级围岩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大坍塌。
但在施工过程中才发现,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远超预判。仅Ⅴ级围岩就占60%以上,稍稳定的Ⅲ级围岩只占10%。与此相伴的是,隧洞中突泥(大量泥沙涌入井巷所造成的灾害)、涌水和涌沙情况频发,给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
最严重的一次涌水现象发生后,由于涌水量太大工程只能暂停,数台抽水机日夜不停地作业,隧洞中的水依然不见有下降的迹象。
抽水成本太大,有人当时感慨,“一天就抽掉了一辆宝马车”。连续抽了一个多月后,隧道中的水依然未排干,最后只能请来相关专家,找到出水口“对症下药”才止住涌水。
输水线路工程11个标段于2010年上半年全面开工,2013年12月8日,隧洞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倒虹吸压力钢管安装、渡槽混凝土浇筑施工全部完成,具备通水条件。
珍稀鸟类们回归滇池
为了改变重建设轻运行的状态,工程建设初期,就成立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公司,负责工程日常运营管理和执行调水方案,对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入湖通道、滇池水位调度、滇池出流、水环境及水动力和水质监测等进行研究。
工程至今已运行3年多时间,源源不断的生态水补给,让滇池水质有了较明显改善。
以往每年进入7月,是季节性蓝藻爆发期,大量蓝藻将湖面染成绿漆,空气中弥散着恶臭的气味,但自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再未出现过。
牛栏江滇池补水公司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对工程运行前后滇池外海的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4项主要污染因子,采用丰水期(5—10月)均值、枯水期(11月—次年4月)均值和多年平均值等特征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运行后滇池外海主要污染因子监测值均呈下降趋势,氨氮、总磷浓度下降明显。
其中氨氮多年平均值从工程运行前的0.587mg/L下降到0.292mg/L,单项水质类别从Ⅲ类上升为Ⅱ类;总磷多年平均值从工程运行前的0.110mg/L下降到0.059mg/L,单项水质类别从Ⅴ类上升为Ⅳ类;高锰酸盐指数多年平均值从工程运行前的10.17mg/L下降到7.18mg/L,单项水质类别从Ⅴ类上升为Ⅳ类;总氮多年平均值从工程运行前的2.19mg/L下降到1.54mg/L,单项水质类别从劣Ⅴ类上升为Ⅴ类。
6月10日,在靠近滇池草海的昆明大观楼公园,不少人在湖边散步留影。
年近70岁的市民王先生每过几天都要这里散步,他对滇池水质变化的感知明显,“前几年大老远都能闻到恶臭,现在已经没有味道了”。
在滇池东岸的海东湿地公园里,水质的改善已经在颜色上有所体现,过去绿漆般浑浊的湖水,如今变得透明了许多。今年以来,每到天气晴好的时候,总有些市民来此游玩戏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位市民说。
50多岁的市民俞先生喜欢摄影,几个月前他甚至在滇池附近的沼泽地,拍到了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级动物彩鹮,还有在昆明很少见到的长脚鹬。
俞先生说,鸟类对环境变化的感知敏锐,这些珍稀鸟类们能够回到滇池,说明这里的环境比以前确实有改善。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网,综合管理部 信息管理组 丁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