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堰塞湖之情

古往今来,牛栏江奔腾不息哺育着两岸人民及千里沃土,两岸人民一刻不停息地劳作,追求着他们的幸福生活,江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瓢水也许就是一种民间情怀,甚至一滴水可能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然而,鲁甸“6.03”地震的噩耗突然传来,灾区人民家园被毁,地震形成的堰塞湖严重威胁着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抢险救灾成为党政军民的无声命令,成为水利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所系。

一次地震带来的伤害,牵动着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神经,总书记来了,水利部长来了,院士来了,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摆开图纸作除险规划。

一条长长的蜿蜒的江河,等待着建设,建设的还有一整个输水蓄水系统和那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水资源价值;一座高高的险峻的悬崖,等待着治理,治理的还有一整个高边坡和那些影响水库安全的隐患。水投团队坚定扛起党和政府交给的责任,进驻堰塞湖整治现场,开始了一场除害兴利的实践与探索。

每一次自然灾害都有可能伴随生命的终结,每一次灾害背后都记录着很多艰辛的故事。

要把鲁甸堰塞湖变废为宝,将堰塞体加固修建为大型水库,世界无先例,设计难、施工难、管理难,是整个建设团队面临的不小课题,通过多方努力,特别是院士团队的精心指导,攻克了两大世界技术难题,137米大坝深度防渗和620米高边坡整治创造了中国奇迹,展示了中国智慧,为世界整治堰塞湖提供了中国经验。

堰塞湖整治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无疑是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这种经验,世界属于首次;这种精神,无愧于水利人。一个工程,只有追求技术创新,才有资格去接近创新、发现创新、实现创新;一个团队,也只有追求奉献精神,才有资格去接近精神、发现精神、创造精神。为此,每个工程都有可能创造奇迹和经验,每个团队都有可能书写事迹和精神。堰塞湖工程培育了一名全国劳模及最美国企人,培养了一批水利技术骨干,锻炼了一批年轻人的意志,三台机组发电完成水资源效益同步实现。

作家矛盾说:“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堰塞湖工程远远超越了物质,成为一种精神符号,直指水利人内在的心灵。水投团队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职工黝黑的脸庞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注脚。坚守堰塞湖整治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冒着数百次余震的危险,头顶炎炎烈日,忍受严寒煎熬,整整坚守八年,不仅拔掉了悬在大坝下游人民群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且让涛涛江水没有了惊涛骇浪的怒吼,水库湖面到处呈现白鸥掠水的生动画面。

与其说高山峡谷建大坝,无宁说悬崖险处起丰碑。如今的堰塞湖安然屹立,作为昭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来到湖边,我们一起感受水利之美、工程之浩、技术之精,在满天星斗之夜听万籁,在江水下泄之声录效益,在寻库守安之时忆豪情。

历时八年的坚守,身上灰尘、脸上汗水一起灰飞烟灭,一湖江水是最好的见证!


作者:李钊 杨世春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