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有感

此前一直在网上看到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的预告片,很受触动,于是心里一直惦记着要看。到了国庆假期,未出去玩也未回老家的我,终于得以得偿所愿。

《长津湖》剧照.jpg

在两次观影前,我做好准备带上了纸巾,果然最后都派上了用场。《长津湖》中,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们从南方奔赴沙场,可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有些担任穿插伏击任务的战士在敌人还未到来前,就被酷寒天气冻成了冰雕!《我和我的父辈》分为四个章节,从抗战革命、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再到未来不远处的美好生活,讲述了一代一代人的奋斗拼搏,告知我们要珍惜当下。

《长津湖》中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在感恩节时,随着镜头的推进,敌军正在排队领取食物,色香味俱全的火鸡、新鲜的蔬果、热腾腾的薯条鸡腿……画面一转,志愿军正啃着冰冷的冻土豆,新兵伍万里还咬掉了一颗牙。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是如何取得胜利果实的。我想必定靠的是他们的一种信念、一种意志。他们那股子无惧无畏的意志,正如梅生的那句话:“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是的,志愿军将士拼尽一切的昨天,只为我们每个人的今天。

《我和我的父辈》剧照.jpeg

《我和我的父辈》的前两个章节《乘风》《诗》,给我的感触是最深刻的。《乘风》里,抗战骑兵团团长马仁兴明知下令发射信号弹会将大股敌军引到儿子马乘风的方向,但为了更多群众,他含泪下达了这项指令。而《诗》里,黄轩饰演的父亲,是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负责研究火箭推进剂的人。为找出屡屡失败的原因,他竟选择了现场亲眼观测的方式,而后牺牲。儿子只知道父亲是个诗人,而这个“父亲”、上一个父亲都已在同样的使命中逝去。《诗》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背后的故事出发,描绘了一幅新中国航天工作者将青春和生命献给国防科技事业的群像。那些前赴后继的无名英雄们,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为何感触颇深?我想和剧情有关,也可能更多的是小时候常听爷爷辈的人讲起那个年代故事的原因吧。老一辈的人总是提起,战争时期吃不饱、穿不暖,一遇到扫荡,城里的人跑到镇上躲着,镇上的人跑到农村躲着,农村的人跑到山上去躲着;80年代初还时常停电,蜡烛、煤油灯常备,自行车、电视机都很稀奇,等等。哪怕故事不断地重复,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听着,也听不腻。他们也会说,你们现在的时代好,比他们那代更加幸福,只要努力必定一代比一代好。

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仁人志士。可能很多国外的人无法理解我们这种代代相传的情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禁联想起新冠疫情发生之时,武汉一夜之间封城,决心之坚、行动之快、民心之齐,可能是外国人永远无法理解的。而旋即,无数医护支援武汉,无数建设者星夜武汉,无数志愿者奔忙武汉,无数物资运向武汉,普通大众也都在做着“居家不聚集”这样一件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事——外国人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而我却泪如泉涌。

电影结束时,我一直都在等待着彩蛋,等啊等,最后没能等到。打开网上影评,有人说:“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灯火阑珊,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也有人说:“真的晚上看完电影出来,到处都是红旗,大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真的好感叹!”顿时释然。

或许这就是我等的彩蛋,也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继续用双手缔造的彩蛋——老有所依,少有所教,接续奋斗,幸福安乐。何其有幸,与身边的你我同生华夏!

 

作者:审计部  张咪


微信关注